仁川廣域市(韓語:인천광역시/仁川廣域市 Incheon gwangyeoksi),簡稱仁川,為韓國西北部的一個廣域市,是一座面向黃海的港灣都市,位於首爾西部約40km,全市人口為2,936,214人(2021年4月)[1],位居於首爾和釜山之後,為南韓第三大城市及第二大港口城市。仁川與首爾之間有首都圈電鐵聯繫。每日有大量乘客往來仁川與首爾兩地,由於兩地距離很接近,所以已經共同形成一個巨大的首都圈。
1883年仁川港開港,成為當時黃海沿岸唯一對外貿易的港口。仁川港現已發展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,仁川港的規模僅次於釜山港。在首爾與仁川之間形成了大規模的工業地帶。仁川有着良好的工業基礎,漁業十分發達、且是一個重要的旅遊城市,旅遊資源十分豐富。
位於市郊的仁川國際機場,是韓國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
...[展开介绍]仁川廣域市(韓語:인천광역시/仁川廣域市 Incheon gwangyeoksi),簡稱仁川,為韓國西北部的一個廣域市,是一座面向黃海的港灣都市,位於首爾西部約40km,全市人口為2,936,214人(2021年4月)[1],位居於首爾和釜山之後,為南韓第三大城市及第二大港口城市。仁川與首爾之間有首都圈電鐵聯繫。每日有大量乘客往來仁川與首爾兩地,由於兩地距離很接近,所以已經共同形成一個巨大的首都圈。
1883年仁川港開港,成為當時黃海沿岸唯一對外貿易的港口。仁川港現已發展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,仁川港的規模僅次於釜山港。在首爾與仁川之間形成了大規模的工業地帶。仁川有着良好的工業基礎,漁業十分發達、且是一個重要的旅遊城市,旅遊資源十分豐富。
位於市郊的仁川國際機場,是韓國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,2014年舉辦第17屆亞洲運動會。韓職SSG登陸者、K聯賽仁川聯足球會的主場也位於此地。仁川唐人街是韓國最大的華人聚居地。
歷史
仁川一帶從遠古就有遠古人生活,從仁川市區到附近的永宗島、江華島都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的遺跡。特別是江華島的三郎城與塹星壇遺跡,據推測與古朝鮮有關。
仁川在三國初期屬於百濟彌鄒忽地區,後被高句麗吞併設為買召忽縣,新羅統一三國後於757年(景德王16年)改為邵城縣,是栗津郡的領縣。1018年(顯宗9年),邵城縣歸屬樹州,肅宗時改為慶源郡,仁宗時升格為仁州,1390年(恭讓王2年)又升格為慶源府。1392年(太祖1年),慶源府被降為仁州,1413年改編為仁川郡,1460年(世祖6年)升格為仁川都護府。1896年,朝鮮實行道制後,仁川成為京畿道仁川府,1949年改為仁川市,1981年升格為直轄市,脫離京畿道管轄,1995年改稱廣域市。
地理
仁川廣域市位於朝鮮半島中西部,西臨黃海,北與朝鮮開城市開豐區域相連,東邊與首爾特別市和京畿道的金浦市、富川市、始興市、安山市相鄰,南邊是忠清南道瑞山市,面積954.53平方公里,人口超過259萬。
除桂陽山(395米)和蘇來山(299米)外,仁川的大部分地區都是2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。仁川北部的桂陽山是仁川的最高峰,與鐵馬山(227米)、滿月山(187米)、距馬山(209米)、冠帽山(160米)、蘇來山等山峰由北向南相連,呈S形延伸至東南部海岸,成為富平區與桂陽區、北區與南東區、南東區與京畿道始興市的界線。海岸地區丘陵地貌也很發達。文鶴山及其主幹在南部海岸東西方向延伸,其南部還有清涼山(157米)、應峰山(82米)、桃花山(52米)、壽峰山等山丘,使得平地規模非常狹小,河流也很短。
發源於鐵馬山東北部溪谷的掘浦川,流經京畿道富川市和金浦市高村面注入漢江。桂陽川、掘蜆川等河流發源於桂陽山,從仁川東北部向東流淌。向西流淌的始川川、公村川、深谷川經西區流入黃海。向南流淌的承基川、長壽川經南東區入黃海。主要的平原有從北區富平洞沿掘浦川向北伸展的富平平原,以及萬壽川與承基川下游沿岸和西北部海岸的小規模平原。
仁川的海岸線是非常複雜的里亞斯式海岸。海岸線分佈着175個島嶼,主要有永宗島、龍游島、舞衣島、三木島等。仁川海岸潮差非常大,平均為7.5米,最大潮差8.6米。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
满意度:100 电询